•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莞一夏”公益文化活动——让非遗文化扎根城乡基层

    发布时间:2025-08-11 作者:叶伟杰 来源:粤剧网 点击:

    7月18日,“莞一夏”曲艺下乡文化汇演暨可园青少年夏季趣玩季活动在东莞可园广场启动,200多名来自东莞莞城西隅社区的居民群众、“小候鸟”群体与家人相聚于此,在粤剧演出、青年集市、夜游博物馆的热闹中,感受非遗文化与基层文化服务的温度。这场由东莞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东莞市可园博物馆、东莞粤剧发展中心主办的活动,是东莞以“送曲艺下乡”为核心意在全面启动2025“莞一夏”曲艺下乡活动为系列活动“打样板”,同时擦亮东莞“粤剧之乡”称号的重要文化品牌活动。

     

    “莞一夏”曲艺下乡活动作为深耕基层文化服务的生动实践,通过联动市镇村三级文化场馆资源,让粤剧这一“南国红豆”在镇村土壤中持续生长。

    送戏下乡:非遗盛宴扎根基层,精准服务“一老一小”

    “送曲艺下乡”作为“莞一夏”活动的核心内容,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将粤剧文化盛宴送到“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社区,精准对接“一老一小”群体的文化需求,让非遗传承与基层文化服务同频共振为银发群体送上“家门口的文化盛宴东莞基层曲艺底蕴深厚,全市共有380多个业余粤剧团队常年活跃在镇村舞台,成为非遗传播的“民间力量”。“送曲艺下乡”活动在此基础上升级服务,计划暑假期间走进全市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让老年群体无需远行,就能欣赏《小放牛》《白龙关》《颂牡丹》等经典粤剧折子戏。7月18日的启动仪式上,实力曲艺演员演绎的经典片段,让现场老年观众沉浸其中——熟悉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既是对岁月记忆的唤醒,更是基层文化服务“按需供给”的体现。对老年群体而言,粤剧是文化认同的载体。活动通过“在家门口看戏”的形式,让他们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感受非遗魅力,同时为年轻人创造“陪长辈听戏”的契机,在代际互动中让传统艺术融入日常生活。

     

    让青少年在基层舞台亲近非遗文化

    “粤剧里的‘生旦净末丑’分别代表什么角色?”启动仪式的知识问答环节,莞城街道的孩子们抢答踊跃,答对者获得的粤剧文创,让参与群众把非遗文化的“流动名片”带回家里。活动特意设计“经典片段+新编少儿粤剧”的演出组合,既展现传统韵味,又通过新编剧目贴近青少年认知,让他们在“玩”中了解粤剧知识基层社区的互动体验更具吸引力。萌宝跳蚤集市上,粤剧文创展示区成为“隐形课堂”;社区广场的竹篮“投”趣游戏融入民俗元素,让青少年在游戏中触摸传统文化。这种“基层场景+非遗元素”的模式,让青少年对粤剧的认知从“陌生”变为“亲近”无形之中营造了浓厚的粤剧文化氛围,让青少年从小走进粤剧、感受粤剧、喜欢粤剧、传承粤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非遗文化传承闭环。

     

    巧用文化场馆作为传承支点,延伸文化服务触角

    “送曲艺下乡”并非孤立的“流动演出”,而是以博物馆、文化馆、少年宫等场馆为支点,将短期活动转化为长效服务,让基层文化服务既有“流动性”,又有“落脚点”。可园博物馆在传承“岭南文化”“非遗文化”的实践为例,从展览到互动,夯实基层传承根基本次“莞一夏”曲艺下乡活动,可园博物馆不仅是活动举办地,更是支撑曲艺下乡的“文化枢纽”。结合岭南文化、粤剧文化等展览,博物馆设计的“寻宝记”互动,将东莞粤剧名家的知识点融入互动活动其中,通过基层家庭的参与,从场馆展览延伸为社区话题。2023年,可园博物馆举办的《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黄壮谋艺术人生专题展》,通过粤剧名家的手稿、道具,为基层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了解本土粤剧历史的窗口。此次“莞一夏”活动中的粤剧脸谱DIY、建筑拼图等,延续了场馆“以展促传”的思路,让基层群众在动手体验中,接受双重文化熏陶。

    同样的,东莞粤剧发展中心联合各镇街文化馆、少年宫,将“送戏”与“育人”结合,为基层培养非遗传承“生力军”。市文化馆推出的“一日研学专线”,组织基层青少年走进排练厅非遗展示厅,观看专业演员备演,参与简易唱腔学习;“少儿粤剧工作坊”邀请传承人走进社区,在基层文化站指导孩子们排练《小放牛》片段,让青少年从“观众”变为“参与者”。图书馆的流动服务车也成为“移动场馆”,开进乡村时携带粤剧绘本、连环画,供青少年群体借阅,让场馆资源真正“沉下去”。

     

    千场文化活动服务织网

    从镇村到全域,唱响基层文化大戏“百千万·莞一夏”活动以七大重点项目为框架,在全市镇村铺开超1300场文旅体服务,让“送曲艺下乡”成为基层文化服务的“主线”也会适当安排开展曲艺培训活动,让青少年群体能更早地接触粤剧,近距离得到名家名师的指导启蒙企石镇《“百千万工程”展宏图》、谢岗镇《银瓶颂》等原创粤剧,将基层发展故事融入唱腔,在下乡演出时引发村民共鸣。这些“接地气”的作品证明,基层不仅是服务对象,更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结语曲艺扎根基层,服务温暖民心

    “莞一夏”曲艺下乡活动,以“流动演出+场馆支撑”的模式,让粤剧文化在基层土壤中扎根生长。从老年观众的会心微笑,到青少年手中的粤剧文创,从社区广场的演出舞台曲艺培训课程,到文化场馆的互动课堂,基层文化服务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非遗传承有温度、有活力。这场从城市场馆延伸到镇村社区的文化实践,不仅唱响了“百千万工程”的文化大戏,更证明当曲艺真正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当场馆资源有效赋能服务,传统文化便能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连接民心、凝聚认同的重要力量。